峨眉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,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。據《峨眉郡志》記載,峨眉山因其雲鬘凝翠、鬒黛遙妝的美景而得名。相傳為普賢菩薩應化的道場,象徵著理德、行德。峨眉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、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、國家5A級旅遊景區、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、四川風景名勝區。
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斷塊山,西部隸屬峨眉——瓦山斷塊帶。其地質發展史和地質構造有著密切的聯繫。早在距今約8.5億年以前,峨眉山區還是一片汪洋。早震旦世後期,晉寧運動使峨眉山從地槽區轉化為地台區,形成一座低平的山。同時,在地殼深部引發了大量的花崗岩岩漿侵入,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,為以後沈積岩蓋層的發展演化,起到“地基”作用。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,是從白堊紀(距今約7000萬年)末開始的,是大自然內外營力長期作用的結果。
關於峨眉山名的來歷,有多種說法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,峨眉山就已經聞名於世。有一種說法認為峨眉山是因為“山高水秀”而得名,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是因為“兩山相峙”而得名。還有一種說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邊上,大渡河古稱“涐水”山愛水而得名,故稱“涐眉山”。而峨湄山只是因為是山,才離開了水,由“涐湄”變成了“峨眉”。這種說法系近代文人趙熙之論,“是山當涐水之眉。眉者,湄也,以水得名。”
峨眉山自春秋戰國以後,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素有“峨眉天下秀”之稱。作為“佛門聖地”的峨眉山,除了佛法的宣揚和佛徒信眾的禮拜,歷來與名人學士、墨客騷人的詠贊、記述和傳播有著密切關係。詩人李白、蘇東坡留下不少贊美峨眉山的詩篇。郭沫若更是寫下了不少峨眉的詩篇,堪稱峨眉詩人,曾書寫“天下名山”題名。峨眉山的美景和歷史文化,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觀光旅遊,感受這座山的神秘與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