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明朝永樂十八年(1420年)北京紫禁城竣工,到如今成為世界矚目的文化地標,故宮博物院已走過百年徵程。這座昔日皇家宮殿,曾居住過明清兩代24位皇帝,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興衰。1924年,馮玉祥發動“北京政變”,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離宮,紫禁城的歷史翻開新頁。次年10月10日,故宮博物院正式掛牌成立,朱紅大門首次向公眾敞開,標誌著這座深宮禁苑轉型為公共文化空間。
在民族危亡之際,故宮人肩負起守護文化遺產的重任。“九一八”事變後,數十萬件珍貴文物踏上南遷之路,歷時十餘年,冒著炮火以血肉之軀護寶,使這批國寶在戰亂中基本完好無損。1945年10月10日,太和殿廣場舉行華北區侵華日軍投降受降典禮,超過20萬民眾現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,昭示民族復興的曙光。
新中國成立後,人民政府全面接管故宮博物院,開啓其作為大眾博物館的系統建設。隨著時代發展,故宮不斷煥發新活力:從傳統文物保護到數字化技術應用,“數字故宮”項目讓古老文明與現代科技交融。今日的故宮,早已超越宮闕亭台的物理界限,成為承載國家記憶、折射民族振興的文化符號。它既是文博領域的“頂流”,更是彰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動注腳——這座青春永駐的“中國符號”,正以昂揚姿態走向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