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需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,避免因疏忽导致信息泄露。
随意丢弃含个人信息的文件已成为信息泄露的重要源头。快递单、火车票、机票、银行取款凭条、信用卡账单等材料,若未经过处理就丢弃,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。警方建议,丢弃前应使用深色记号笔将姓名、电话、地址、账号等敏感信息涂抹覆盖,从源头阻断泄露风险。
此外,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也可能隐藏陷阱。部分不法分子搭建虚假网络,伪装成正规热点,诱使用户连接,进而窃取手机或电脑中的隐私数据。在连接不常用公共WiFi时,应尽量避免登录网银、购物平台等涉及财产的账户,以防密码被盗。
支付安全同样不容忽视。设置网银或网购平台的密码时,应避免使用生日、手机号或连续数字等简单组合,建议采用高强度密码并定期更换。“免密支付”功能虽便捷,但存在一定风险,如非必要应尽量关闭。
用户还应定期检查第三方应用的支付授权情况,及时解除不常用或不信任应用的权限,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外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