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雁塔是中國古代一位著名高僧玄奘法師為紀念佛教在中國的傳播,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而修建的。相傳唐代,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後,帶回了數百部經書。但在那個年代,經書保存的條件很差,很容易被蟲蛀、濕氣、火災等各種原因所毀壞。於是,玄奘法師便請求唐朝皇帝建造一座高塔,保管這些佛經。於是,在唐高宗的支持下,玄奘選擇了西安市區南郊的慈恩寺作為建塔地點,修建了一座五層高的磚塔,即今天的大雁塔。大雁塔呈方形樓閣式,由塔座、塔身、塔頂組成,整座塔算上塔座的高度共計64.1米。塔座高約4.2米,南北寬約48.8米,塔身的最下層邊長25米,以上各層逐漸收分,呈稜錐狀。每層交界處均有仿照木結構的形式砌築的枋、欄額。
關於大雁塔名稱的由來,流傳較廣的說法認為是根據“埋雁建塔”的典故來命名的。大雁塔原名“慈恩寺西院浮屠”浮屠就是塔的意思。俗話說“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”,大雁塔就是七級。相傳在摩伽陀國的一個寺院裡,和尚們是信奉小乘佛教的,教徒可以吃三種肉:雁肉、鹿肉、犢肉。有一年鬧飢荒,幾個和尚看到一群大雁飛過,一個和尚就說:“大家都沒東西吃,佛祖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了吧。”話音剛落,一隻大雁就墜落到地上,死在他面前。這和尚又驚又喜,其他和尚也覺得是佛祖在教化他們,就在大雁掉下來的地方埋葬了它,並建了一座佛塔,取名為雁塔。玄奘在天竺遊學時瞻仰了這座佛塔,回來後就照天竺的雁塔形式建造了大雁塔。這就是大雁塔的名字的由來。
有詩雲:
大雁南飛古塔高,
千年風雨幾經過。
殿宇重重藏經卷,
佛光閃爍照天河。
長安城頭望不盡,
胡笳一曲思鄉樂。
歲月如梭光陰逝,
唯有大雁北飛客。